《论语》有云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,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,唯有“清明”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。清明节真正成为节日是在唐宋以后,但其历史源头却可追溯很远。今天的清明节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。
民俗学家、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宝菊告诉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,《历书》中是这样描述清明节的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
任宝菊说:“我们今天过的清明节逐渐融合了春天的3个重要节日,即清明节气、寒食节、上巳节(俗称三月三),这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。”其中,寒食节还与一个流传千年的“感恩故事”有关。
春秋时期,流亡多年的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,他的近臣——曾在重耳潦倒饥饿之时,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烧给重耳吃的介子推,却跑到山中隐居。为报答介子推,晋文公招他出山做官共享荣华,介子推却不应。为逼迫介子推出山,晋文公派人放火烧山,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出,竟被活活烧死。
今天的我们,何尝不需要常怀感恩之心呢?感恩那些在人生不同阶段曾关爱、温暖、陪伴我们的故去亲朋,感恩那些为国家民族捐躯的仁人志士。如今许多年轻人以过西方的“感恩节”为时髦,其实在萧放眼中,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的“感恩节”。
萧放指出:“祭祀先人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、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。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,我们利用清明时节,追思祖先业绩,提倡家庭、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、敬畏与感恩之心。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。在追思中学习感恩,对别人、对社会心存感激,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。”
不过,在任宝菊看来,今人未必非要将我们的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一一对应,“‘感恩节’相较于清明节的原义还是略显沉重了些,我更希望清明是人们拥抱春天的节日”。
在著名学者余世存看来,在清明这样一个春光明媚、生机盎然的时间祭祖扫墓、直面死亡,也与中国人的美学观念有关。“春光灿烂,但又短暂易逝。中国人也会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,想到生与死的眷恋和哀伤。”
在新作《时间之书》中,余世存这样写道:“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,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?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,在清明节期间,值得我们扪心自问。”
“孔子所谓,与其奢也,宁俭;与其易也,宁戚。就是说,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,有所敬畏。在先人面前,人不应该任性,为所欲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