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 添加收藏 / 设为首页
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尖法文苑 法院执行 法官风采 人民陪审 专题报道 廉政建设 预算公开 决算公开

 

尖法文苑|法学的另一张面孔——读《法窗夜话》

发布时间:2017-06-02 11:07:44



  和穗积陈重老先生的《法窗夜话》的相遇是一个偶然,发现这本小册子是在机场的书店,随手一翻,不想被其中的法律故事深深吸引,于是在来回的飞机四个小时的旅途中,一口气读完了整本。

  穗积陈重先生是近代日本民法领域大家,学术地位超然,一生著述颇丰。学术泰斗人物的书难读是公认的,其古板性拗口感一如同泰斗们油画人像上的那张严肃的脸。读书期间,时常被类似学术大牛折磨地苦不堪言,几乎快形成了思维定势,一想到是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家,顺势就会想到那古板无趣的文字,再合理地推测出作者本人那寡淡无味的性格,就再也没有了阅读的乐趣。

  然而这本小册子让我发现了法学世界的另一张面孔。

  这本书记载了近三百个法律小故事,其中的大部分故事,以数百字小品文的风格轻盈地呈现。故事内容天马行空,知识包罗万象,用语洗练,文风婉转。不同于严肃而古板的法学著作,《法窗夜话》不过是先生工余茶后闲散文字的集成。不是法学鸿篇也不是学术巨著,却洋溢着精密的法学性格和灵动的学术气质。

拜读之后的感觉,我想用“细腻”“丰富”“亲和”三个词概括。

  一是细腻。按照穗积陈重的私人助手植木直一郎的话说,“(《法窗夜话》)。长短不一,亦庄亦谐,百态百趣,兼顾趣味与实利。。。是老先生苦心推敲之心血,异于寻常随笔”。看似广征博引,信手草就,实则言辞精准,内容周密。先生转换笔触的功力,微言大义的张力,无不渗透于文字之中,以叙述者之姿讲述故事,并在情节推进的重要关头,宕开一笔点出法理,严肃的法学世界也因此收起了冷峻的表情,代之以亲切的样貌。故事暗含的深意不减一分,但读之引人入胜,轻松愉快,毫无不适、费力、引人昏聩之感,此书中那种细腻到了读者心头的文字,不仅在当时,更是在当下,在法学书籍中都是罕有而独特的。

  一是丰富。法学作为和神学、医学一样古老的学科,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量的积累,理论何其之丰,著作何其之广,典故何其之多,对于博学之士来说尚有很大难度,针对普通读者又当如何?在卷帙浩繁的法学世界中找到一条穿行的线路,观览主要的风景,才可能得以大体领略法学之美于万一。《法窗夜话》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,以法律小故事的搜罗、汇聚和编排,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,为读者点明法理之要、法律之智乃至法学之美,让读者在零碎的时间中,浸润法的光芒。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背后,是老先生博采群书、广泛搜罗的苦心,让读者借学者之力,看到法学中最亮眼的风景。读之,仿佛透过这些略显古朴的文字,看到了百年前先生的勉力治学的背影。

  一是亲和。穗积陈重的儿子穗积重远也是法学家,据其回忆,成为法科大学生后的重远经常在晚上十点敲开父亲的房门,父亲陈重此时就会和儿子重远天马行空地讲上各类法律小故事。书中相当部分篇目即源于父子间的直接对谈。文字是有温度的,书无一字提及前后辈关系、父子间亲情,专注于法学之内,然而见字如晤,从循循善诱的表达和娓娓道来的言语,能强烈地感受到法学内前辈对后辈的提点,以及法学外父亲对儿子的关爱。

书翻至最后,有一句译者的话,他指出,这是由顶尖法学大师写就的一本貌似小书的大书。在我看来,这本书的“大”,正是蕴含在它的“小”之中。法律著作的行文内容在追求专业、准确的同时,也在追求着偏、难、怪、冷的行文风格,观之纷繁复杂,读之诘屈聱牙,解之艰深晦涩。法学文章当然可以具有自己独特的气性和风格,然而,对于文章的价值和功能,有必要重新认识,而不应自我限制,法学文章不应该只有一种文风,不能为了文采,刻意追求文句的艰深而削弱基本可读性,这样的文章更大可能沦为圈子内的游戏。文以载道,此书的价值,就在于展现了一个范本,无需构建封闭的语言体系,无需借助难懂的文字章句,如何从一个个简单的法律故事中,讲述深层次的法学之理。

  在这个层面上讲,这本成书于一百年前的小册子,直至今天,仍然在闪耀着温暖的光芒。


 
 

 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