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灵魂从庸常人生中挣脱出来,慢慢变成更优秀的人。
那么,这个方法只有读书。
读书带来的意义,就是生命中最好的馈赠。就像高尔基曾经讲过那样:
“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,我每爬一级,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,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,更热爱这本书。”
01/
读书赠予我们的第一样礼物,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。
比如,我们许多人的共同经历:高考。
除了一张敲开职场大门的文凭,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的知识,它们会伴随我们一生,在我们需要时拔刀相助。
但获取知识、专注读书,并不一定要通过高考。
莫言,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,但很多人知道,他连小学都没读完,上到五年级就失学了。
错过了受教育的机会,但莫言没有错过书中的世界。
那时,农村里没有无电视也没有收音机,人们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村口的大喇叭广播,或者等待春节才有的业余戏班子演出。正是在这种枯燥的文化环境,却产生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大作家,只因为有一样东西:书。
上到小学二年级时,莫言就学会了查字典,所以他能查着《新华字典》读“闲书”,即小说。
年轻时的莫言
阅读的习惯伴随着他一生——后来,莫言进入部队图书馆,他花了四年读了大量的书籍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“除了我看不懂的,基本上都看过”。
为了提干,他还读过大量哲学和历史书籍,更是花了三个月恶补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》,不过最终因为政策原因未能如愿。莫言心中苦闷,但也明白自己难以实现“政治抱负”,决定之后专注于读书和写作。
从此,世界上少了一个普通的公务员,多了一个伟大的文豪。
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莫言会如此感恩书籍,就如同他所说:“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而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。”
都说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并不是说书里真的藏着真金白银,而是藏着挖掘“黄金”的方法。
02/
读书赠予我们的第二样礼物,是读懂这个世界的眼光。
也许,你听过这样的话:我的朋友张三,中学没毕业,现在成了大老板……
但是,现代社会瞬息万变,每天都有新事物涌现。
如果不去学习、不去升级思维,你怎能跟上时代的步伐?又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?
而读好书,能赋予你一种参透现实的世界观:这样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会有信心和勇气,更把握了时代趋势的大智慧。
古往今来,从不乏因为读书而改变世界的伟人。
我们都知道苹果公司的产品很好用,但苹果的成功和乔布斯本人的读书习惯有极大的联系。
乔布斯曾说过,苹果不仅仅是一家科技企业,苹果之所以能够生产iPhone、iPad等绝好产品,在于苹果总是处在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会点上。这种完美的融合,在《乔布斯传》的作者看来,正是乔布斯通过一生孜孜不倦的阅读才达到的。
据说,在乔布斯的iPad 2里面只有一本叫《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》的书,每一年,他都会拿出来重读。
这本书由被称为“宇宙级的导师”的尤迦南达所著,尽管写的是修行之路,但书中那种参透人生和现实的思维方式,影响了乔布斯的一生。无论是产品设计,还是商业理念,都可以看得出乔布斯从书中悟到的禅意。
还有人说,乔布斯最引以为傲的“现实扭曲力场”能力,也是从这本书里觉悟到的。
所谓“现实扭曲力场”就是一个人的气场,百科上形容为“结合骇人的眼神、专注的神情,口若悬河的表述、过人的意志力、扭曲事实以达到目标的迫切愿望,及所形成的视听混淆能力”。
苹果早期员工曾经回忆起早年时期的乔布斯:“我第一次见到史蒂夫的时候,他羞涩又谦逊,非常内敛。”
但在习得了“现实扭曲力场”能力后,他整个人便变得自信爆棚,这才有了后来发布会上那个征服全世界的苹果CEO。
是的,书籍不会告诉你该去买哪个股票、下一期福利彩票会开什么奖。
但是,书籍会改变你的认知,让你获得游刃有余的处世能力、化繁为简的高级思维和俯瞰世界的上帝视角。
在乔布斯的追悼仪式上,每位出席者在离开时都会受到一份棕色的礼物盒,里面放着的,正是一本《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》。拿到这本书后,Salesforce公司创始人马克·贝尼奥夫说:“这一定是老乔生前的决定,不管是什么,恐怕是最后一件老乔提醒我们珍视的事。”
我想,乔布斯不是想让我们去当一个瑜伽行者,而是提醒我们要像他一样爱书,从而找到那本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。
03/
有人会疑惑,如果我对生活已经很知足,无需改变命运也不想去改变世界,那我还需要读书吗?
除去那些人人追逐的财富、名望、知识,读书还能带给我们什么?
其实,书里还埋藏着更深刻的宝藏,那就是读书赠予我们的第三样礼物——从书中获得一种面对人世间的从容态度。
人是情感动物,每时每刻都可能因为一些事情而情绪低落,而遭到重大变故时,更可能会因此而慌张、迷茫、甚至沉沦。
面对人生的种种未知,我们该如何乐观向上地继续前行呢?
我想起李欣频的故事,这位台湾广告文案女王曾经向世人透露过:“读书,拯救了我的灵魂。”
十七八岁时的李欣频,是个典型的叛逆少女,她反抗学校、痛恨世界,做过不少离家、逃学的冲动行为,甚至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生命。
当父母老师都已经放弃她时,一位老师给她列了一份解惑的书单:
“有一天,我读到黑塞的《车轮下》,这本书救了我。
黑塞摆出一种战斗的姿势,站在少年的立场,强烈批判当时的社会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,而我就是那个饱受摧残,逃离教会学校的孤独少年汉斯。
但是汉斯死了,替代我死了,我内心的暴风雨慢慢平息,平安的从车轮下逃生,一直到现在。
从此我完全明白,能够救我、陪伴我的就是书。”
04/
和李欣频一样,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曾经被书救过。
在连续高考三年后,少年俞敏洪终于顺利考进北大,但万万没想到自己所憧憬的大学生活是“一段无比痛苦的经历”,因为“考上北大的一瞬间我非常兴奋,但当我走进北大以后发现自己是如此土的一个人”。
除了不受人尊重外,他的成绩也也很差,在大二时,他的学习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五名。
而在他大三时,命运又捉弄了他,他得了一场肺结核,被迫休学一年。
但在这五年坎坷的大学时光中,俞敏洪却读了超过600本名著,在后来的几次北大演讲中,他都十分感激那时的自己,说这是他在北大除学英语外的最大收获。
然而即使在毕业后,俞敏洪也并非一路顺利,他决定在北大当青年教师,因此得到了一间八平米的地下室宿舍。这间宿舍条件很差,全楼的下水管都经过这里,就算是深夜也能听过流水声。
但俞敏洪却苦中作乐,在陋室中专注于读书,把水声当成美丽的瀑布,不去想象里面到底流着什么。
年轻时的俞敏洪
关于读书,俞敏洪自己曾说过:
“人分两种,一种人有往事,另一种人没有往事。
我真心希望大家能从这些故事中,读出一点人生的痛苦、一点挣扎、一点不屈、一点顽强、一点辉煌;
我也真心希望,大家能从痛苦中读出快乐,从绝望中读出希望,从黑暗中读出光明,从迷雾中读出方向。”
是的,一本好书,就像黑夜中的灯塔。
翻开它后,可能就是生命的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
05/
读书赠予我们的礼物,还有很多很多。
那么,你有多久没读书?多久没有感受到书本赋予的美好了?
就如同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,我们也应该每天从书中吸取营养,哺育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。
这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为什么会说:
一日不读书,尘生其中;
两日不读书,言语乏味;
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。